美国的新冠肺炎病例已经到达了83929例
死亡1208例
治愈677例
北京时间3月26日21点(美东时间9点),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邀请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在线解答留学生、华侨华人抗疫问题。
- “留在美国是否意味着更高的传染风险?”
- “我们在美国该怎样应对日益严重的新冠疫情?”
- “开启公寓的中央空调是否会增加传染风险?”
- “我们是否应该服用莲花清瘟胶囊和氯喹进行预防?”
-
“面对不同的医疗文化,我们应该带口罩吗?”
以下是要点回顾,最后附完整视频,同学们可以观看哦~
张教授:两者都会发烧咳嗽,普通民众难以区分。但医生能通过检测区分。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CT区分新冠和流感引起的肺炎,但最终仍然需要实验室确诊。最麻烦的是新冠和流感可能合并感染。美国有足够的检测能力了,尤其是纽约。有些地区例数少,反而是检测能力不到位的表现。
张教授:盐湖城已有300多例,暂未到指数上升阶段,此时采取紧急措施会比纽约主动很多,是防控的最佳阶段。
年轻人感染数量多的原因:感染的风险主要来自密切接触者,美国年轻人因为社会活动多,爱“瞎混”,所以感染人数多。中国主要是家庭传播,但是美国的年轻人和家长不住在一起,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。
早期的重症比较多,原因是因症就诊,比例约为5-10%,到后期开始进行无症状的主动检测,重症比例会下降。美国每十万人,有35张ICU床位。如果重症数量急速升高,床位挤兑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应对。
张教授:是否戴口罩不完全取决于科学,还取决于文化和习惯,香港、日本和欧美医学同源,但喜欢戴口罩。
以加州为例,4000万人口,目前只有万分之一确诊率。为了万分之一的概率强迫戴口罩,是低效率防控。实际上面对密切接触者(老板、女朋友),也没有理由戴口罩。
如果在美国所有人都戴口罩,心理成本很大。同时,美国生产的口罩不够用,会有口罩挤兑,真正生病的人和医务人员没有口罩了,风险更大。但是,如果在接受口罩的社会里,人群密集聚集地风险大,应该戴口罩。所以美国要控制聚集。
张教授:1918年流感就是由JHU团队领导做出的研究。Trump背后有专业团队,要有信心。各州各行其是,在早期不同步。还没到高峰就谈不上拐点,高峰有望在各地的严厉政策实施后看到。
国内早期的做法也是因症检测,隔离密切接触者。上海从武汉输入了28 万人,但最终只有350病例。早期防控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,进入社区传播阶段,只能采取居家隔离,延缓社交。如果政府有执行隔离和检测的决心,并执行到位,10-14 天左右能看到新增病例的降低。
美国的不确定性比较大,但对美国有信心,因为医疗储备充分,设施生产能力很强,峰值一定会到,2-4 周。但如果4 周才能到峰值,可能出现医疗资源的问题。
张教授:我当年也买的最便宜的保险,会非常紧张。中国的经验,80%的轻症患者可以在家熬过去,医院的作用一是隔离,二是治疗,10-20%需要住院氧疗,5%是急重症需要插管用呼吸机。20%的人如果没有接受氧疗也熬不过去。
美国清楚自己床位的极限,充分量超过德国,远超英国。给定目前的发病率,没问题。如果发烧了,多喝水,吃水果鸡蛋,多休息。国内亲人不必要的关心,事实上是一种负担。
什么时候应该去emergency?呼吸略有困难、气跟不上,是进入重症的一个标志。大使馆一定会接受求助。